看到一篇有點意思的文章 在《征集交流知青圖書信息》微信群里我看到了陸亞平教授的話:“正式出版的知青書籍,除了作者和編輯,真正閱讀的知青讀者少之又少,更別說非知青讀者了?!?p align="left">陸教授的話值得我們思考:現在還有多少有著知青符號的人在讀知青書籍?再引申一步: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讀書?
對了,現在人人都是一部手機全知天下大事。至于獲取的信息對不對、準不準,管它呢!這個年頭還看書?呵呵,手機上的信息都來不及看了。
回頭說說有著知青符號的這代人。自從1966年開始以后,大多數人就此再也沒有進學校讀書。上山下鄉,回城后再就業,接下來遭遇下崗待業等等。如今呢,都已經開始朝人生的終點站奔去。黨史上記載的這代人的數字是1600萬人。在這個龐大的群體里真正的讀書人少的可伶啊。所以,陸教授的話是有根據的。我贊同!

陸亞平教授與朱盛鐳先生編輯的《中國知青圖書要目》一書收錄了自有上山下鄉運動以來,有關知青符號的人所經歷的書刊目錄。這是一本工具書,能夠查閱到有關話題的書目。說老實話,其中大部分的作品我沒有閱讀過。多年來我對于知青話題的“喋喋不休”,閱讀了一些知青的書刊,只能說是大海中的一滴。因為自己有過知青上山下鄉的經歷,所以對這個話題一直感興趣,有話要說。例如最近知青朋友寄給我幾本書,我寫了讀后感。有《致草原》、《足跡》、《小鎮知青》、《水流心猶在》等。寫點文字是自己多年文字工作養成的一個習慣而已。至今還在嘮嘮叨叨,只是為了防止患上老年癡呆癥!哈哈。

陸教授說得很對,現在有著知青符號的人大部分不會讀知青的書籍。我感到這個現象既有歷史原因造成的文化因素,也有這代人年齡大了老眼昏花的原因。還有朋友告訴我,不想再提及人生路上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。我想,這也是一個原因吧。另外不可忽視的是現在輿論大背景,這些話題有了兩個字:敏感。如知青題材的書,出版很難。
我的孩子們經常對我說:你怎么老說知青話題?都老皇歷了,誰還愛聽愛看?
我說,這是歷史呀!
孩子們說:還有多少人再關心你們的上山下鄉歷史???我們可不愿意像你們那樣上山下鄉,太可怕了。
我說,所以要記住這段歷史啊,分析原因,尋找根源,避免悲劇性的歷史重演,警惕有人刻意開倒車!
所以,不要說有著知青符號的人大多數不愿意再讀知青書籍了。試問一下,在如今浮躁的語境里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了讀書?大城市里書店越開越漂亮了,還有美味的咖啡呢,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書似乎不多了,值得收藏的書不多,令人記住的書更少!
看了陸教授的這番話,我有點醒悟。連我們這些有著知青符號的大多數人都不看自己的書了,我還瞎起勁干啥?難怪那些左的可愛的人給了我一個雅號“余家鋪子”。他(她)們厭煩我“喋喋不休、嘮嘮叨叨、念念不忘?!?/p>
可惜啊,對于一不會打麻將、二不會唱歌跳舞的我,唯一的愛好就是碼碼字讀讀書。我堅守的底線是:牢記,但絕不歌頌!
發布于昨天 20:05